更新时间:2025-09-08 04:03:11
写这一段文字的时候,正在听Athletics的iii。《楚门的世界》小时候应该在电视机上看过,前段时间也在dy刷到过三集分开的解说。一个因为当时年纪太小,没有激起半分波澜。一个只是解说,似乎单纯的故事叙事也很难引起人唯心的思考。 至于小时候没有激起波澜的原因,大概是年纪太小,经历的事情太少。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,全世界的人都在围着自己转。为什么呢? 世界那么大,可个体能够同时感知到的范围却是如此之小。身边即世界,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其实很合理。哪怕到了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,也依然认为身边即世界很合理。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事情,哪怕以文字、图片、声频、视频描述得再绘声绘色、淋漓尽致也依然是没有过体验。 知道不等同于了解,了解不等同于经历,经历不等同于唯心(此处指引起个人唯心的具有强烈个人意愿以及主观色彩的思考)。 小时候只追求满足即时的欲望,快乐就够了。 成年之后才发现,活着原来并不容易。当然也有因为富足生活的很容易的群体。那么是否会因为财富等级的高低影响精神层面的体验?可能是会有影响的吧,假设今天的我是个亿万富翁,我可能也会觉得这群人穷成这样每天竟然还能笑得出来。(即有钱人认为贫穷的人因为层次太低,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权力,因此享受不到真实的/真正的快乐) 世界是物质的,是不是真的?按照能够触摸到,有触感的标准来判断,是的。 感受是唯心的,是不是真的?对个人的内心而言是真的,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他人而言是无所屌谓的,所以真实与否对别人而言也无所谓。 亲爱的,别人怎么看待客观存在的物质,或者唯心的感受都不重要。你对世界的感知才是最要紧的,不管是通过何种物质媒介或者人感受到的都算。 也因此,真实与虚幻与否都并不重要。 物质就是物质,客观存在或不存在,都不会因为人唯心的看法而改变它存在的形式、形状。物质的意义是个体赋予的,个体的唯心需要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。因此《金刚经》言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 人受限于碳基生物这个形式而存在,无法以全知的视角认识物质或者感受自己的唯心。 那一刻的感受,是真实的,不管是开心的、幸福的、激动的、难受的、恶心的、羞耻的、悲伤的、愤怒的……都是真实的。当你正视自己情绪的时刻,就是你有好好对待自己的每一刻。 祝看到这里的未来的我,也是富足、开心和幸福的我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下一篇:生万物的成功:立足普通人一生